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国旗下讲话>详细内容

国旗下讲话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八周——国旗下讲话《清明时节雨纷纷,晓窗分与读书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31 11:32:16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晓窗分与读书灯

张锋

cec78cfdbd304b96b8126bfbe6f3acb3.jpg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春风拂面,细雨如丝,又是一年清明至。千年前,杜牧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象,将中国人对生命、对历史的深沉情思定格成永恒的诗意;千年后,我们站在国旗下,回望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火,感悟“晓窗分与读书灯”的坚韧与担当。清明,不仅是自然时序的更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传承。今天,让我们以清明为镜,以历史为鉴,缅怀先辈,传承文明,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使命。

一、清明之雨:天地与生命的对话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意义的节日。春分之后,阳气升腾,万物复苏,细雨润泽大地,草木萌发新绿。这“雨纷纷”的朦胧景象,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先人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礼记》有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清明祭扫的习俗,源于上古先民对祖先的敬畏与感恩。他们以酒醴香烛为媒介,以青松翠柏为寄托,在天地之间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以躬耕陇亩、诗书传家的方式,将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他们用《诗经》中的“采蘩祁祁”记录春日的劳作,用《九歌》中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赞美生命的永恒。清明之雨,是天地与生命的对话,是历史与当下的共鸣。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清明的雨幕中,我们读懂了生命的坚韧,也读懂了文化的根脉。

二、清明之思:血脉与精神的传承

清明节的另一层深意,在于对先烈的追思与敬仰。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无数英雄以热血铸就丰碑,用生命守护山河。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到抗美援朝战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何谓“民族的脊梁”。

站在国旗下,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换来的。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他预言道:“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声穿越时空的呐喊,正是对今日中国的深情期许。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时,是否想过,这背后是一代代人的牺牲与奉献?当我们追逐梦想时,是否记得,脚下这片土地曾浸染过多少英雄的热血?

三、清明之灯:传承与担当的使命

“晓窗分与读书灯”,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禹偁笔下。在清冷的晨光中,一盏孤灯照亮书卷,映照出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今天的我们,虽不必再像古人那般“悬梁刺股”,但那份“以文化人、以学报国”的精神却永不过时。

同学们,传承文明,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可以是课堂上的一次专注听讲,可以是图书馆里的一次潜心阅读,也可以是实验室中的一次大胆探索。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樊锦诗,用一生守护千年壁画;航天工程师孙泽洲,用智慧将“嫦娥”送上月球;抗疫英雄钟南山,以科学精神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是将文化基因融入实践,用知识的力量推动时代前行。

四、清明之志:青春与家国的交响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如何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命运?如何用青春的火焰点燃民族的希望?百年前,周恩来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今天,我们更应铭记“强国有我”的使命。

同学们,清明的雨,是历史的泪水,也是未来的甘露;读书的灯,是智慧的烛火,也是信仰的灯塔。让我们以先烈为镜,以文化为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精神。它教会我们敬畏生命,铭记历史,更激励我们以奋斗的姿态拥抱未来。让我们以“晓窗分与读书灯”的勤勉,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时代的弄潮儿,让五星红旗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鲜艳!

谢谢大家!

终审:hazx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