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中心>心海导航>详细内容

心海导航

青少年警惕“情感荒漠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1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每当考试季来临,老师、家长总免不了提心吊胆。缺乏基本同情、怜悯与关爱的行为,都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现,而且已出现低龄化趋势。现在,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的学习,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唯一内容。

  情感的培育,与文学艺术有着紧密联系,阅读是重要的载体。但目前的教育,并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时下,中小学生阅读率最高的是教学参考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与审美体验相关的课程,均不占主流地位。儿童教育是生活化教育,而不能成为知识化教育。然而现在,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的学习,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唯一内容。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相信不少中国孩子,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但这句话却传递了大量负面信息。专家分析说,正直、善良、勤劳、孝心与爱心,这些品质的培养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本是预防情感荒漠化的重要单位,但现在却无形中成了情感荒漠化助推器

情感荒漠化指一个人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等。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本来应该是国民素质教育,现在却变成选拔教育,同时把合格教育变成淘汰的教育,把大众的教育变成精英的教育。

  许多父母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们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学校传授知识,家庭培养情感。家庭最关心的应该是情感的发展。然后,中国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家庭成了无语家庭,孩子跟父母没话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中日韩美四国中学生比较研究。其中有一项是遇到烦恼时你的倾诉对象,四国中学生的第一位倾诉对象都是同性伙伴,但从第二位开始出现差异。日韩美三国都是母亲,中国则是异性伙伴。父亲在日韩美三国中排第五,中国的父亲则无缘前五,排在网友之后。此外,中国的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时间也少于其他国家,即使聊天,主题还是学习。

  孙云晓认为,许多父母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们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学校传授知识,家庭培养情感。家庭最关心的应该是情感的发展。可实际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200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母亲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排在其后的是功课做了没有

  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家庭,情感荒漠化现象就不明显。忽视的家庭这个问题就会比较突出,像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的情感荒漠化倾向就会高一些。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分析,亲子依恋深厚的孩子不容易犯罪。人在12岁以前特别需要建立起浓厚的亲子依恋感情。孙云晓这样说。

  孙云晓认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是生活教育。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必然包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体验。但现在中国的儿童失去了这样的体验,教育和家庭都认为这不重要。

  生活的教育从实践中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6.8%的城市中小学生首选的校外活动是郊游。孙云晓介绍,现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方法是修学旅行和夏令营,他曾到日本专门考察过修学旅行,在旅行中,学生们重新编班,以便结识更多的伙伴。这些活动的本质特点是让孩子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学校教育给孩子很大帮助,同时也会有很大伤害。生活不只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么简单,因此要设置假期。假期的意义不仅仅是休息,还要让孩子过不同于学校的生活。比如,夏令营最初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间的友谊,让他们离开家庭后重组一个家庭,这才是这些活动的本质特点。

  而在中国,春游、秋游基本上只有一天,而且常常就是在市区附近游玩。即便如此,这样的活动也在普遍减少。教育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并不鼓励孩子到野外活动,春游和夏令营等活动都降到历史最低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城市中小学生参加过3次以上的只占15.7%,农村中小学生为5.2%;参加过一两次的,城市中小学生比例为44.5%,农村则为28.2%。孩子生活的贫乏也容易导致情感荒漠化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