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海中新闻>详细内容

海中新闻

海安中学,四位校友相继当选中外院士!

来源:江海南通 发布时间:2025-11-24 09:24:2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海安中学校友戴子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海安中学已培养出万宝年、刘加平、刘斌、戴子高四位院士。县域高中“一校四院士”的辉煌成就,让这片教育沃土赢得新时代“院士摇篮”的美誉。

ca79dad36b3543438ab41d5744af4c54.jpg

喜讯传来,母校第一时间通过校园平台分享了荣誉与喜悦,师生们纷纷表达对这位杰出校友的祝贺与敬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述戴院士的科研故事,让我深受触动。”高二年级的李同学表示,“他从海安中学起步,最终站在了中国科学研究的顶峰。这让我们深信,只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每个人都能在科学道路上走得很远。”

海安中学党委书记董裕华表示:“戴子高教授当选院士,是所有海安中学师生的荣耀。他的成就充分证明,海安中学‘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正在结出丰硕果实。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学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更多服务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255f48d598994f279f6608de393f5edd.png

戴子高,江苏海安人,海安中学1983届校友,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87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2020年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2021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期间曾赴香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进行合作研究。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子高教授长期致力于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在中子星、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及其宇宙学应用等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及《物理评论快报》等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360余篇,连续三年入选Scholar GPS天文学领域终身影响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文口首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及科技部973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和2010年两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获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指导的博士生中有四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彰显了其卓越的育人成效。

c08043d604584437b23c746747088873.png

刘斌,江苏海安人,海安中学1991届校友,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副教务长、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系主任。是国际知名的有机功能材料领军人物,在聚合物化学和有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环境和能源研究领域的应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有机纳米功能材料专家,刘斌教授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她是十多个顶级同行评议化学和材料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担任《美国化学学会材料通讯》(ACS Materials Letters) 创刊执行主编。

刘斌教授1995年、1998年分获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1年获NUS化学博士学位,进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博士后。她被科睿维安 (Clarivate) 评为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研究人员,并荣膺新加坡总统科学奖(首位女性个人获奖者)、总统科技奖、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百年奖,成为2023年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球12位获奖者之一。

b8aca39a50e84b6f9426d0e3a414e81e.png

万宝年,江苏海安人,海安中学1978届校友,现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物理研究所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202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他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5年、1988年分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1992年获德国Wuerzburg大学自然科学博士,1993年德国 Wuerzburg大学物理系博士后;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研究员,1999年任托卡马克实验室主任,2005年任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2014年9月任等离子体所所长。

万宝年研究员长期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主持国家大科学工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近年来,万宝年带领实验团队聚焦聚变堆稳态运行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长时间尺度、稳态聚变等离子体的物理和工程实验研究,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推动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走在国际前列。

7aef85b8e7f847988862eeaca221f764.png

刘加平,江苏海安人,海安中学1986届校友,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是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1990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建材系,1995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

刘加平教授发展了收缩开裂的理论体系,创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了减缩抗裂、力学性能提升和流变性能调控三个关键技术群,发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110余项重大工程。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获国际专利1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8篇,主/参编标准或规程2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突破了收缩裂缝控制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加平教授将材料与结构和环境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复杂胶凝体系的活化能计算方法,解决了室内与实际工程的性能对应,材料收缩与结构应力计算之间存在难题,创建了混凝土水化-温度-湿度-约束耦合作用模型。突破了开裂风险量化评估的理论瓶颈,填补了收缩裂缝专项设计的空白。成果应用于无锡太湖隧道、兰新高铁和上海地铁14号线地下车站等50多项重大工程,实现了地下空间、隧道、长大结构等无可见裂缝,推动了收缩裂缝由被动修复转向为主动防治。他还从分子和微纳观层次调控浆体、基体和界面区的微结构,从本源上提高混凝土宏观性能,解决了高强混凝土粘度大、韧性差,以及常温养护早期强度低、刚度不足等难题,实现了高流动性、超高强度和超高韧性的统一。成果应用于NH岛礁防护和南京长江五桥等60多项重大工程,提升了构筑物的抗侵彻爆炸和承载能力。

短短数年间,从海安中学走出了万宝年、刘加平、刘斌、戴子高四位院士。他们的接连涌现,绝非偶然。这既是个人勤奋与天赋的成果,更是海安这片教育沃土深厚积淀的集中爆发。海安中学表示,将继续秉承优良教育传统,培养更多能“适应新时代、肩负新使命”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民族复兴贡献来自“教育之乡”的坚实力量。

终审:hazx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