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共推三门球运动发展

11月19日,我校党委书记董裕华,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湘军一行,专赴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共商三门球运动的发展事宜。



在首先举行的三门球运动推介会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朱建刚致欢迎词,强调体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对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我校党委书记、省学校体育联合会三门球协会(项目联盟)主席董裕华系统介绍了三门球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三门球运动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当时基层学校体育场地条件差、活动器材少、学生人数多等实际问题,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三门球运动改变了传统球类运动的比赛规则和思维方式,独特的攻防体系与团队协作特性成为以体育人的好载体。我校原工会主席、三门球协会(项目联盟)秘书长顾宏彬讲解了三门球规则与裁判法,介绍了三门球运动的四个特点:三队同场竞技,活动人数多;入门简单易学,运动趣味多;战术组合灵动,取胜谋略多;攻防转换快速,结局变化多。



随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卓越人才班的学生亲身体验三门球运动,在实战演练中理解和感悟三门球的竞赛规则。尽管是首次参与,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体会到这项运动对战略思维、团队协作与心理韧性的锤炼作用。两节比赛结束,同学们普遍感受到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都超出预期,比赛规则和其他球类运动有不少差别,比赛过程不仅要拼体力,更要拼脑力,三门球运动真的可以让思维看得见。


在接下来的三门球育人价值专题研讨会上,4位参与体验的同学分享了他们的感受。“三门球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不仅考验了体能,更考验了随机应变和战术转换能力,这种‘智体兼修’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三门球有足球、篮球的影子,但三门球上手快,场地要求不高,场上一次性活动的人数多,对体能锻炼和智力开发都有好处。”“三门球的适用人群广,各个年龄段都可以随时体验三门球带来的乐趣。”“刚比赛的时候,我们只想到攻一个门、防一个队,没想到与对手的配合。到了第二节我们的攻防思路就清晰了,三门球对培养临场决策能力有好处,有意思、有趣味、有价值。”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靳葛认为:“三门球运动充分体现了以体育人的价值导向,给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视角。”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朱建刚认为:“三门球运动需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临场角色的随时转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陶玉流认为:“三门球的推广方式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还可以通过相关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从了解到参与,享受到三门球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丁海峰建议:“三门球运动要参照其它成熟球类运动的发展方式,扩大它的知晓度和参与面。”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杨敢峰认为:“三门球应进一步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团训练+赛事竞技’一体化模式,深化其作为挫折教育与成长教育的实践功能。”
双方明确了推广三门球运动的三大方向:一是强化科研支撑,开发适合从幼儿到高校学生需要的系列训练教材与评估体系;二是推动校际联赛常态化,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赛事链条;三是深化体教融合,将三门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全民健身项目,进一步挖掘三门球在提升认知效率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力。
